張惠妹《也許明天》 搖滾背後的純粹暖度

 

  我在完整聆聽過專輯第一遍後,滿懷著興奮難以扼抑的心情,在個人的留言板上寫下這麼一段話:「很感動,很久沒聽到這麼一張好專輯,不只是一張有很多好聽的歌的專輯;更感動的是,阿妹終於有了一張足以完全與她歌唱實力相對應的專輯。這張應該會成為經典吧!」而這樣「滿足」的心情,幾乎使我很難去客觀的寫下一篇樂評,但無疑的,這張專輯絕對是張惠妹進入華納以來最具水準的一張專輯。相較於《真實》裡刻意轉型以求與以往豐華時期區別的內斂精緻,《也許明天》則帶著大器s率直的原味——少了些企畫領導走向,多了些音樂概念先行。

  想起在《Bad Boy》的專輯側標上斗大的字樣寫著「千變萬化/無所不能」,這句話描寫了張惠妹在唱功上的實力,卻也似乎成了歌者的一種負擔。尤其在進入華納之後,儘管《真實》成功的塑造了一個嶄新的阿妹,然而之後連續兩張專輯《發燒》及《勇敢》,卻都呈現了一個極度紛亂的相貌。不只是銷量,音樂水準也明顯的遇到了瓶頸,隨處可見力求突破的斧鑿之痕。要變?還是不要變?又該怎麼變?其實不只是張惠妹,幾乎所有中生代歌手都面臨同樣的困境。幸好,在聆聽這張《也許明天》時,——感謝張惠妹的堅持與勇敢——讓我們再度聽到了回歸原始卻又不大一樣的新感動。音樂上的老搭檔Martin Tang包辦了幾乎整張專輯的編曲工作,並由施立填寫大部分的歌詞,再加上由徐光義負責製作統籌的工作,以及張惠妹本身在製作過程的大量參與,這是一次很大膽的回歸與嘗試,但也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回歸,才讓我們更加確信了阿妹的前進。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