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獎真正的精神所在?

 

有網友這麼說:「金曲獎是應該要讓台灣音樂消費者去發掘音樂的本質,: 讓人知道,不少非主流的藝人,他們的作品,其實也都是「流行樂」。」

其實這段話是有爭議的,縱使我個人如此的熱愛第十一屆的入圍名單。但金曲獎的定位,倒也未必真的得如你所說,要包含呈現「被主流媒體忽略的好作品」。雷光夏入圍金曲獎,讓我當時超級興奮的,儘管如此,我依然覺得有些不大對勁。

能讓更廣大的群眾認識這些好音樂當然是好事,但是真的得由金曲獎來達到嗎?中國時報年度十大、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甚至是網路上的討論評鑑(如李奧劉的「音樂不寂寞」網站),其實也都具備了這樣的功能。或許你會質疑,金曲獎具有更大的影響力與知名度,但是換個角度想,願意去聆聽、去嘗試那些所謂「被主流媒體忽略的好作品」的樂迷,難道會rely on金曲獎甚於我前面所提的那些管道嗎?

傾向市場、擁抱流行並非原罪,即使我們期待金曲獎能有一個更寬廣的視野。但現在金曲獎其實最缺乏的,是定位。

(註:如果覺得我說的太玄妙,我想,至少第十屆的入圍名單應該還蠻接近我理想中的模式。)

(全文完)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