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悲巷的孽子(八)【之四】  黑仙詠

2003.6.9張貼於公視孽子討論區,原文由此連結

  然而,這種種改變,不禁使人很容易產生疑問:這是不是破壞了原著精神?這會不會不合實情?這是不是一種虛情假意的美化?甚至,如果以「陰謀論」看:這是不是編導刻意用異性戀情偶像劇的模式來包裝同性戀題材再訴諸於公共電視開明的政策而販賣給大眾的廉價文化商品?如果用「實證」的角度看,答案當然會是是。既為改編就一定對原著會有或輕或重的「破壞」。以原著小說所設定的角色年紀看,這羣青春鳥不過十七八,他們即使不是小孩子,也不可能像改編劇一般有如此成熟的心態與想法,能將情感表現得如此細膩而清明(許多貴為大人的都不能了);更何況,小說實際情節發生時間只不過半年多(從阿青退學的五月五日到除夕),這半年間,一羣懵懂小子竟然有這樣快速的成長?而小說中以民國五、六○年代新公園同性戀性交易為背景的黑暗現實,在劇中也大大淡化,甚至抹去,只讓我們看到許多率性的現代春風少年衣著光鮮,遊走公園,毫無生活壓力似的,令人有時空倒錯、「飽漢不知餓漢飢」的憤慨。再而,劇中刻意創造許多「烏托邦」式的場景(最明顯的就是「龍鷹戀」所在的舊官邸)與「烏托邦」式的人物(例如龍子母、楊教頭妻、張先生妹,或軟化的馮副官和阿青父),讓青春鳥大譜同性戀曲,以符合通俗劇的創作模式,更完全是背離現實,讓仍舊必須生活在不可告人的痛苦中的廣大同志們瞠目結舌,剝削心態明顯可見。於是,「異性戀霸權」、「偶像崇拜」、「商業機制」、「通俗文化」、「政治正確」……等等批評就何患無辭了。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