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這個小圈子的特殊生態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仍舊充滿著民族意識的殘影、族群融合的障礙,父子間的衝突,正隱喻著個人與社會的衝突,既點出人們追求認同的基本願望,也不避忌地揭露人性黑暗、毀滅的一面。

 

【設問二】改編後的電視劇又呈現什麼風貌?

  在拙作「黑咖啡與拿鐵」裡,我已談過個人觀看電視劇的感受,在此不再贅述,請有興趣的朋友自行參考。

  當時同志圈內因欲望受到壓抑、而趨近扭曲的現象,曹導演是急欲淡化的,同時也很坦白地預告:「希望你能在這部片中咀嚼到孽子小說裡那份人跟人之間的溫情」

  是的,就只有「溫情」,少掉了很深重的無力感,也沒有進一步去發掘「墮落」背後更隱微的心理層面。

  編導們主觀的取捨,決定了這部戲劇的方向,既已重新設定主角的調性,接下來的劇情自然開始「偏離原味」,在此所謂的「偏離原味」,暫無貶意,只是表示不盡相同的意思。

  引述網友Gina的話:「六十年代的新公園及父權有它存在的背景,電視版的劇情絕不在此,它表現出的毋寧可說是編導心目中的美麗新世界,但絕不是白先勇先生的孽子、也不是新公園的孽子。」

Free Web Hosting